好物 讀書

打造孩子「幸福童年的秘密」

2015-07-13

愛麗絲 米勒(Alice Miller

一位以關注兒童早期心理創傷及其對成年生活影響而聞名世界的心理學家。1979年首次以德文出版本書(德文原著直譯為《天才兒童的戲劇人生:尋找真實的自我》),顛覆了傳統的兒童心理觀點,提醒了世人認識父母對兒童造成的侵犯,在歐洲引起重大迴響。其英譯版於紐約發行,亦榮獲 Janus-Korczak-Preis 獎項肯定,由於長年暢銷,遂於1996年改版付梓,堪稱兒童心理的必讀經典。

米勒出生在波蘭猶太家庭,二戰期間倖存於納粹迫害,1946年獲得獎學金進入瑞士最古老的巴塞爾大學 (Universität Basel),1953年獲得了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博士學位,並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她長期關注兒童受虐議題。

米勒在心理史學也有相當成果,讓他成名的著作是研究分析,關於希特勒童年經歷和日後性格的書籍,書名—全是為你好:撫養所隱藏的殘酷和暴力的根源(英文書名:For You Own Good)。

在1979年即出版此書,是以德文出版,德文書名—Das Drama des begabten Kindes。有許多人推薦,其中作者的兒子(也是心理學家)—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如此說 ’’ 即使《幸福童年的祕密》早在三十年前就已出版,仍舊非常適用當今現狀。我認為甚至更加適合現代社會,因為今日的我們,面對心理上的嚴重人格障礙更甚以往。 ’’

幸福,相反意思就是不幸福

不幸福的童年大家會想到什麼?對,沒錯,就是貧窮、受虐、戰爭…等。

本書是在探討兒童的受虐問題。兒童被虐待,一種顯性的身體虐待(暴力);一種是比較不容易發現的性虐待;另一種則是容易被人忽略的—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心理虐待/精神虐待。

你是不是曾經對自己說過這樣一段話:好了,我不要再說這些難過的事了,把他們忘記就好,這樣我可以又快樂地過日子…

但是,真的忘了嗎?我想不管是孩童或是成人,經歷過的傷痛,終究會在大腦中留下真實的記憶或是情緒記憶,甚至留在心靈中,午夜夢回時,不經意地會從夢中或潛意識中跳出來提醒著自己。

每個大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孩童的自己。

成長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經歷到從家庭、環境的傷害,因此,這本經典之作,作者不只是為了受傷的孩子所寫,也是為了住在你我心中,那曾經傷的小女孩/小男孩所寫的。

那麼~正題開始,各位想要擁有幸福的大女孩/大男孩們或是想要給孩子幸福的為人父母~準備好開始一趟—了解自己的旅程了嗎?繫計好安全帶,我們出發囉!(以下僅針對比較特別的章節進行介紹)

 

面對童年的真相

很多人都說,六歲定終身,所以孩童時期的教育、親子相處很重要。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忘記,小時候特別六歲前,到底我們曾經所面臨到什麼樣的壓力與傷害。如果,你的童年是相當幸福快樂,那我真的替你感到很開心。但是有部分的人,他們的童年是過的相當壓抑的。他們被迫要快長大,在這當中害怕被遺忘,所以拼命取悅大人以獲取注意。這樣的真相是痛苦的,所以孩子面對痛苦時,會幻化當下的情境與感受,而隱藏在身體的某個角落。

但是了解事實真的很重要,逃避它的代價,將是嚴重的身心疾病。所以我們需要了解洞察自身內在訊息,這樣我們才能擺脫無形的痛苦。另外有些人,因著孩童時期所經驗到的痛苦,主動地、或無意識的延續曾經強加在他們身上的痛苦,卻自認為這些行為是種「解放」。

第一章只是一個引言,讓讀者了解到孩童時期所經歷的傷痛,會在成年時期,藉由不同形式表現出來,通常是隱藏不容易發覺的,為的是讓自己不要想起曾經的痛苦,但是在書中提到,

童年痛苦的壓抑,不但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更會影響到人際互動、看人做事的方式與對事情的解讀、甚至是工作。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英國著名雕刻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小時候患有風濕,所以母親經常幫他塗抹油按摩,以減輕他的風濕疼痛。這小小的舉動,以一個小小男孩的視角望向母親,竟然影響到他日後的彫刻作品。他的作品中,都有母親的身影存在—因為每個作品都是呈現巨大而傾斜著身體與細小頭部的女性塑像。母親幫他抹油的形象,成為他無意識下創作作品的具體表現。

 

丟失的情感世界

這章節是在提到,幼兒與父母親不正確的依附關係,而產生了特有的孤獨感。

你會說,有依附關係怎麼會產生孤獨感?聽起來很詭異,但是小孩的確是受到父母的掌控的喔。

引用書中以母親為例:’’小孩確實置身於母親的掌控之中。因為小孩的眼睛總是追隨著她,母親可以感到自己是被注意的中心。小孩不可能逃離母親,就像母親也不同逃離她自己的母親一樣。小孩有可能按照他母親需要的方式成長,被迫尊重母親;而母親也可能把自己的情感強加於小孩,得意地看到自己的形象反應在小孩對她的愛與欣賞之中,並感到在他面前很有權威。可是一旦這個小孩變得不順從了,她可能就把他丟給一個陌生人,或是禁閉在一間屋子裡。’’

有沒有常聽到父母或老一輩的人對著小孩威脅道:你再不乖、你再哭,我就把你送去警察局關,或是我就不要你了。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聽到這種威脅的話,驚嚇指數真的是破百! 因為他們感受到被遺棄了~

當一個嬰兒或是小孩體驗到這樣的經驗,最原始的被拋棄的感覺—他們無法逃避、保護自己。過程中,母親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孩子也無法用語言方式與母親作有效溝通;導致結果變成,孩子因被遺棄感,而產生孤立、孤獨感。心中那份空缺,在成人之後會一直想辦法填補。

‘’ 父母和小孩雙方在他們穩定的關係中各取所需:父母在小孩偽裝的自我中,找到了他們需要的自我肯定,用來替代自己所缺乏的安全感;而因為小孩不能自己建立安全感,變從有意識地開始,變成無意識地依賴父母。 ’’

父母們,我們都需要小心,別讓自己的需求,成為操控孩子的工具。面對親子關係,這值得深思。

另類的親子教養書

這一本書是個另類的親子教養書,不是10招教你如何讓孩子幸福快樂的技巧,而是需要父母閱讀之後,沈澱、內省與反思,自我恢復之後,才能用健康的身心來接納孩子的一切—包含美好與不完美之處。

天下的父母都是在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父母(好繞口啊@@),而且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自己也不可能是完美父母。但是透過自身的覺察、恢復,接納自己的好與不好,這無形中也帶給孩子一份安全感。孩子從嬰兒時期,除了有可愛的外表外,有時盧起來是會讓父母冒火或是不知所措。但是父母此時能夠接納孩子的全部、了解孩子本身的性格,觀察他們的需要,在這過程中,孩子是可以感受到他們是被接納的,無論是好的時候或是盧的時候!而在父母與孩子互相了解的過程中,健康的互動與接納,會帶給孩子一份全然的安全感,他們會感受到父母的心,而孩子們也會向父母打開他們的心,因為他們不用害怕父母遺棄他們而需要偽裝自己很乖巧,並且強迫自己成為小小大人。

(有興趣可以到博客來這邊購買喔。)

下一篇要繼續跟大家介紹的是這本書的精華—憂鬱與孩童時期有相關嗎?



台南,是外地人的美食天堂、是台南本地人的美食大灶咖。你可以繼續逛台南美食文然後被一堆訊息跟IG美照轟炸,你也可以直接點下面藍色按鈕,讓身為台南人的我直接私訊你我的口袋名單(你可能會需要先登入Facebook帳號才能看到按鈕,如果真的看不到按鈕請點這)
 

    發表留言